香港交易平台牌照总结 多间公司撒回全球顶尖品牌未参与 原因是这三个?
自香港政府去年6月1日开始接受虚拟资产服务提供商(VASP)的牌照申请,在2024年2月29日或之前未向证监会提交牌照申请的在香港运营的虚拟资产交易平台将必须在2024年5月31日或之前结束其在香港的业务,最终多间公司撤回在香港的VASP牌照申请,包括大家熟悉的OKX,到底原因是什么呢?
发牌总结:只有2家真正获牌
香港推出虚拟资产交易平台(VATP)发牌制度截至今年2月底的截止日期,共有24家公司申请牌照,但在最后一个月内,有7间平台相继撤回申请,包括OKX、Bybit、Gate.HK和Huobi HK这些主要加密货币现货交易所。最终,不计2家已获牌平台和6家未被视为获发牌的公司,目前有11间平台被视为有资格获牌。
根据CoinMarketCap的交易所排名中,排名第三的OKX、第四的Bybit、第七的Gate.HK及第八的Huobi均是该牌照的申请人之一,而获牌的HashKey Exchange在此排名中位列75位。
原因一:牌照成本高?
本港目前仅有两间持牌平台之一的Hashkey首席运营官翁晓奇早前接受媒体时透露透露,在早期申请牌照时成本高达数千万美元。如今,成本显著下降,但整个流程仍需花费数千万港元。虽这些成本并非一次性支付,初期需要投入数千万港元,而实际获得牌照后,每年还需支付高昂的营运和合规成本,猜测这可能是许多平台迟迟不行动的原因。
然而,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已就虚拟资产场外交易(VA OTC)发牌制度开展咨询,反应热烈。考虑到相对较低的营运成本,不能部分有兴趣进入香港市场的企业会观望其落实情况,如果新制度下获牌平台能向散户提供USDT等稳定币交易,撤回申请的平台或选择该新牌照作为试行。
原因二:证监会人手不足?
参考Hashkey的案例,翁晓奇曾表示香港证监会未必能配备足够的人手,对所有的Native Web3 机构进行全方位审查,而该说法亦非空穴来风,香港媒体《香港01》早前便收到有消息人士指证监会负责审批该项业务的人手相当有限,甚报导指出虽然VASP过渡期长达一年,但大约11家平台在今年2月,即申请截止日期前才递交申请,审批人员面对超过20宗申请,压力非常大,这导致过渡期即将结束时,平台们才逐渐了解申请牌照的具体要求,因而集体临时撤回申请。
原因三:内地资金?
香港一向给人印象的优势之一便是连接内地市场的桥梁,可惜在中国“加密禁令”未有缓和的情况下,内地资金参与香港加密市场的投资仍有一定困难,根据香港的情况,持牌仍只能向本地客户提供服务,亦是当初不少交易平台主动撤回申请的原因之一。
不过尽管持牌只能从事香港本土业务,内地已全面禁止虚拟资产交易,但有心想通过香港进行内地客户的业务仍是有渠道,只是因为这些“渠道”又能吸引多少内地资金便是另一回事,而事实从香港推出的比特币及以太币现货ETF的情况可以看出,资金对虚拟资产的需求并没有想像中巨大,而企业看重的更多是内地资金而非香港地土客户,会撒回申请亦不足为奇。






